1.系所简介
 材料加工与控制系始建于1955年,由原焊接教研室发展形成。系所依托于航空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以航空宇航先进连接技术及装备、先进微纳加工及增材制造、智能材料及功能表面为主要研究特色的现代材料科学工程与智能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现有工程院院士1名(兼职),教授/研究员11名,副教授8名,博士生导师17名,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北航青年拔尖人才8人。
 近年来,系所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航空宇航高质高效焊接工艺与装备、载人航天空间交会装置、机器人辅助电弧熔丝增减材/修复工艺装备、航空关重构件激光冲击强化延寿装备与工艺、先进激光精密制造设备与工艺、石墨烯多功能柔性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融合制造及微电子传感与生物微流控器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先后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明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奖励。授权国内外专利近百项,在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SCI刊物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  
 2.研究方向
 (1)专业与学科:
 本科专业:智能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机械工程
 硕士学位学科点:材料加工工程
 博士学位学科点:材料加工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主要学科方向:
 航空宇航先进连接/封装与电源装备
 增材制造与3D打印
 表面改性及特种涂层
 微纳制造与微纳传感工程
 激光冲击强化智能装备与工艺
 (3)主要研究方向:
 焊接电源及特种电源装备技术及应用
 焊接结构完整性评定与分析
 高效熔焊与电弧增材制造
 激光焊接及真空电弧PVD表面改性技术
 先进脉冲电子束焊接技术
 航空宇航关键构件先进焊接技术
 激光冲击强化智能装备与工艺
 激光精密加工、激光增材制造及表面功能性涂层
 特种材料钎焊扩散焊与激光焊接技术
 软材料多尺度力学表征、软物质物理及生物力学
 器官芯片与类器官培养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智能软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
 微纳传感器件及柔性可穿戴电子技术
 先进增材制造技术与智能结构及器件
 3.团队力量
 
  
   
    
     序号  | 
     姓名  | 
     研究方向  | 
     职称  | 
     职务/荣誉  | 
    
    
     1  | 
     范瑞祥  | 
     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 
     教授/博导(兼)  |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总师、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 
    
    
     2  | 
     龙伟民  | 
     钎焊材料及其生产技术、钎焊工艺与设备  | 
     研究员/博导(兼)  | 
     国家级人才  | 
    
    
     3  | 
     齐铂金  | 
     先进电源装备  | 
     教授/博导  | 
     
  | 
    
    
     4  | 
     张彦华  | 
     焊接结构  | 
     教授/博导  | 
     
  | 
    
    
     5  | 
     李刘合  | 
     现代表面工程  | 
     教授/博导  | 
     
  | 
    
    
     6  | 
     刘方军  | 
     高能束流焊接  | 
     研究员  | 
     
  | 
    
    
     7  | 
     郭 伟  | 
     钎焊扩散焊/激光冲击强化  | 
     教授/博导  | 
     系党支部书记  | 
    
    
     8  | 
     从保强  | 
     电弧增材制造  | 
     教授/博导  | 
     
  | 
    
    
     9  | 
     徐 晔  | 
     界面微观力学/柔性微纳复合材料/软物质物理  | 
     教授/博导  | 
     副经理、国家级青年人才  | 
    
    
     10  | 
     罗斯达  | 
     柔性纳米/可穿戴传感/关键结构健康监测  | 
     教授/博导  | 
     系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  | 
    
    
     11  | 
     管迎春  | 
     激光制造/ 增材制造/功能表面制备  | 
     教授/博导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12  | 
     朱 颖  | 
     钎焊/激光/表面强化  | 
     副教授/博导  | 
     
  | 
    
    
     13  | 
     曲文卿  | 
     钎焊/搅拌/摩擦焊  | 
     副教授/博导  | 
     
  | 
    
    
     14  | 
     赵海云  | 
     激光加工/表面工程  | 
     副教授  | 
     
  | 
    
    
     15  | 
     张 伟  | 
     先进电源装备  | 
     副教授/博导  | 
     
  | 
    
    
     16  | 
     杨明轩   | 
     电弧物理与工艺  | 
     副教授/博导  | 
     
  | 
    
    
     17  | 
     郝壮  | 
     微纳传感  | 
     副教授/博导  | 
     
  | 
    
    
     18  | 
     张秋婷  | 
     新型软材料力学与设计  | 
     副教授/博导  | 
     
  | 
    
    
     19  | 
     张宏强  | 
     钎焊与电子封装  | 
     副教授/博导  | 
     
  | 
    
    
     20  | 
     郑敏信  | 
     电池管理系统  | 
     讲师  | 
     
  | 
    
    
     21  | 
     祁泽武  | 
     电弧增材  | 
     讲师/博导  | 
     
  | 
    
   
  
  
  
 4.人才梯队结构
 现有教工21名,其中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100%
 
 
 
  
 5.学科带头人
        
  
 